殖民时期所罗门群岛的种植园经济:规模从小到大本土种植园遭打击

殖民时期所罗门群岛的种植园经济:规模从小到大本土种植园遭打击

19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帝国主义掀起了新一轮的全球扩张™™,南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争夺愈演愈烈™™。英国出于对掌控太平洋制海权的考虑™™,觊觎所罗门群岛的战略价值™™,遂于1896年吞并了该地区™™,在此建立了保护领™™。由于旨在令这个殖民政权在经济上能够自立,英国官方决定其自筹行政管理经费,因而鼓励该地区种植园经济的建立。


19世纪后半期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由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从之前的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了垄断帝国主义阶段™™,殖民扩张的欲望进一步膨胀了™™。此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政策较以往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即主要表现在对原料产地的控制和资本输出场所的争夺——而不仅仅是以往那样对商品市场的争夺™™。

因此™™,具有庞大矿产资源开发价值或经济作物种植潜力的殖民地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来说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对于这时的垄断资本主义来说™™,不仅已经发现 的原料产地™™,而且可能有原料产地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今天无用的土地™™,若是找到新的方法™™,若是投入大量资本™™,就会变成有用的土地™™。

受惠于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美国、德国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数量远少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它们深感不满™™,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重 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此™™,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对殖民地和 势力范围的争夺除了经济利益上的考量外™™,还包括对区域乃至全球霸权的野心™™,主要表现在对具有战略价值的据点和交通线的争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主义 列强在全球范围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瓜分世界领土的狂潮

在这场瓜分世界的角逐中™™,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一直以来™™,出于对帝国赖以生存的对外贸易关系与全球政治霸权的维护™™,英国将全球范围内的制海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英国在热带地区的海权依赖于具有全球重要战略意义的岛链及沿海定居点™™。用费希尔海军上将的话说™™,它们是锁住地球的钥匙™™。德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肆无忌惮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英国的忌惮™™,为了维护传统的世界 霸主地位™™,英国加紧了与德国争夺该地区势力范围的斗争™™。


土地和劳动力是种植园经济存在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20世纪以来™™, 所罗门群岛的英国保护领通过无视并践踏土著的土地保有权、掠夺土著的土地确立了种植园土地产权制度™™。而由种植园土地投资商与保护领当局利益上的配合与 角力推动的、种植园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最终带来了所罗门群岛种植园经济从个体所有阶段到宗主国联合企业所有阶段的过渡™™。

通过加征人头税迫使土著为赚取 微薄收入而充任种植园劳动力™™,实现了对土著居民的双重剥削™™。种植园本身非但 是一个经济生产单元™™,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该系统按照种族和肤色划分职能和 等级™™,践行着白人种植园主对广大土著劳工的剥削压迫™™,并依据土著劳工的地缘、 部族来源的不同将他们分隔开来™™,通过这种分隔维系着被压迫族群的离心倾向™™, 阻止了革命的发生™™。

近乎由清一色的单身汉构成的种植园军营一般™™,监督和纪律 主导着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权威与控制渗透于种植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植园 劳动管理的日常行为极少受到保护领当局的管控™™,种植园中劳动与生活条件极差™™,种植园管理者对劳工的虐待臭名昭著™™。即便后来为了缓解外部舆论压力与本土阶级矛盾™™,保护领与种植园公司陆续制定并落实了相关改革措施™™,种植园劳动力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得到了完善™™,但暴力行为依然是种植园生产劳动管理实践中 的常态。


种植园作为英国对所罗门群岛施行政治殖民控制的工具™™,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提供基础™™。保护领拥有一整套依附于种植园经济的财政税收 制度及对外贸易形态: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关税收入、土地占有制度带来的地租收 入中的绝大部分被所罗门保护领当局及宗主国资产阶级榨取™™,作为英国对该地区 的占领费用及英、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资金™™。

英国殖民者以武力为后盾™™,以自由 贸易为口号™™,通过关税手段™™,把所罗门群岛变成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宗主 国进口到殖民地的商品、殖民地出口到宗主国的原料一律免关税™™,低关税™™,以便 推动殖民地对外贸易的增长™™,从而促进了殖民地单一出口结构的形成™™,加速了殖 民地对宗主国经济的依附™™。从此所罗门群岛经济以工业原料生产与出口为主导™™,殖民地经济结构形成™™。

所罗门群岛的种植园主及欧洲商业阶层将椰干等工业原 料出口到英国与澳大利亚™™,同时不得不从后者那里进口生产资料、粮食及其他生 活必需品™™。从1920-1930年™™,保护领每年出口收入的80%被用于大米、烟叶、服 装、饼干、肉食、椰干口袋、机器设备、酒类、糖、鱼等物的进口™™。由此可见™™, 所罗门群岛种植园经济本质上是不能独立生存的™™,除了作为满足白人殖民阶层消 费需求的工具以外™™,更主要的角色是宗主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牵引器™™。

在受到30 年代“大危机”的冲击之前™™,大米是必备的种植园劳工配给口粮™™,本土自产的食物不被用于工人的配餐™™。政府未曾尝试着建立一个区域市场以便土产食物能够取代进口食物而在种植园中被使用™™。F™™. M™™.坎贝尔种植园主、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区域长官于1926年提议应对允许贫困地区用实物、而不是用现金缴纳人头税™™,他的意思是用本土生产的食物配给种植园工人™™。

但驻扎官不同意™™,因为那不符合澳大利亚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且原材料的出口和消费品的进口带来的关税收入构成了保护领当局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30年代大危机的冲击,大小种植 园普遍入不敷出,纷纷要求保护领减免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于是保护领很不情愿 地减免了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的椰干出口税,而随后又将椰干出口税恢复为椰干价格的5%这样一个可供调节的区间。

此外™™,种植园主请愿取消对契约 劳工定期发放烟叶的制度™™,以便减轻种植园主的劳动力成本™™,但是时任驻扎官阿什雷坚决不同意,因为烟叶的进口创造了保护领当年三万英镑消费税 收入的一半。

种植园作为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更主要地表现在吸引足够数量的欧洲移民这一方面™™。因为从理论上说™™,殖民地的建立分征服、定居、开发三个阶段™™,而种植园也是一种吸引宗主国移民前来殖民地定居的较为有效的途径™™。


所罗门群岛的种植园既是一种农业生产单元™™,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在其发展 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分别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但其作为政治殖民控制工具的本性 是不会改变的™™,且这种殖民统治对种植园所在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影 响甚至作为“不独立遗产”一直存续至这块殖民地独立后至今™™,包括政治制度、 经济结构、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

更多的信息™™,了解一下 【尊龙网站手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