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的变迁及纪念性组成初探(上)

圆明园遗址的变迁及纪念性组成初探(上)



1 引言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的经营™™,终成占地五千多亩的大型皇家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万园之园”™™。但自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后™™,圆明园渐成遗址残迹™™。从历史的角度看™™,圆明园被毁的教训、圆明园遗址的纪念和教育意义不容忽视™™。为深刻认知圆明园遗址的内涵™™,厘清圆明园遗址的变迁及遗址纪念性的组成要素则不可或缺™™。本文在梳理圆明园遗址变迁历程的基础上™™,尝试从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探讨圆明园遗址纪念性的组成™™,希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记忆过去、传承历史、启迪当下™™。


2 圆明园遗址的变迁


2™™.1 遗址变迁


但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致使圆明园由盛转衰™™,遭受多次破坏后逐渐损毁™™。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5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攻™™,在八里桥与清军激战后取得胜利™™,入侵北京和圆明园™™。法军于1860年10月6日晚率先抵达圆明园大宫门™™。10月18日™™,英军统帅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圆明园多年经营被付之一炬™™。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后™™,清朝统治者欲重修圆明园™™。同治十二年™™,值慈禧四十大寿之时™™,同治帝下旨“修葺圆明园以供两宫太后颐养事”™™,于当年八月命内务府修缮圆明园及绮春园部分残存建筑™™。“据张嘉懿先生所藏《内务府采办木料奏底》记载™™,属圆明园的有: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慎德堂、安佑宫、藻园、上下天光、万方安和、武陵春色、杏花春馆、同乐园、舍卫城、双鹤斋、西峰秀色、紫碧山房、北远山村等™™;属绮春园的有:绮春园宫门、天地一家春、蔚藻堂、清夏堂”™™。次年九月™™,同治帝发布上谕“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著即行停止”™™。光绪帝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局部修缮™™,整修工程主要集中在“文渊阁”、“慎修思永”、“课农轩”等三处景区™™。


19世纪90年代中期™™,康有为作为维新派领袖走访圆明园遗址后™™,上书给光绪帝诉诸其在遗址的观感:“夫诸苑及三山™™,暨圆明园行宫™™,皆列圣所经营也™™,自为英夷烧毁™™,础折瓦飞™™,化为砾石™™,不审乘舆临幸™™,目睹残破™™,圣心感动™™,有勃然愤怒™™,思报大仇者乎™™?”™™。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遗址再遭浩劫™™。八国联军、八旗兵丁与土匪等拆毁圆明三园残存建筑™™,同治、光绪两朝修缮的部分建筑也再遭破坏™™。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1919年™™,军阀王怀庆从圆明园拉走大批砖石瓦料修建私园™™;1925年™™,燕京大学翟牧师盗运安佑宫石柱™™;1947年™™,颐和园增建宫门外大影壁™™,移用圆明园影壁底座等等™™。


圆明·足迹[M](内部发行资料)™™.2016:07™™.)


圆明·足迹[M](内部发行资料)™™.2016:09™™.)


建国后™™,部分机构欲占用圆明园遗址用地™™,为保护圆明园遗址™™,周恩来总理叮嘱梁思成:“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我们还可以恢复嘛”™™,管理人员开始对圆明园遗址进行圈地与植树保护™™。直到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圆明园遗址开始了有组织的保护及整修™™。




2™™.2 各历史阶段遗址点的分布


在圆明园渐成遗址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下园内各景点经历也有所不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后™™,尚有若干宫门、亭阁、值房及殿宇等建筑得以幸存™™。此后™™,同治光绪两朝对园内所余建筑进行了部分整修™™,修缮工程集中分布在圆明和绮春两园™™,但所修缮建筑又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破坏™™。民国时期™™,圆明三园遗址内残存的部分建筑基址、石刻及石料等被军阀权贵等盗运™™。十年动乱期间™™,大量农户在园内平山填湖、毁园还耕™™,多集中分布在圆明园福海景区及九洲景区、绮春园部分景区™™。




撰稿:荀燕双 刘捷 张红卫


温馨提示




【尊龙网站手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