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误解与历史的真相

圆明园:误解与历史的真相

清王朝修建圆明园用了150年™™,这样的传言真的可信吗™™?

关于圆明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清王朝修建圆明园™™,用了150年™™,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耗尽国库的存银™™,导致国势衰落™™。最先讲这个话的是谁™™,现已无从查考™™。但是™™,这样说的人很多™™。说的人多了™™,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

这样的传言真的可信吗™™?答曰:否™™。

我们今天讲的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座园林™™。三园之中™™,最重要的是圆明园™™。它面积最大、建筑最多、水平也最高™™。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说:“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正是指三园中的圆明园™™。从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看™™,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三个时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将畅春园北一里许地名为华家屯的一块土地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同年十一月十一日™™,胤禛邀请康熙到该园游宴™™。这一事实说明™™,这座园林已经建成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为之亲题园额:圆明园™™。因为康熙的畅春园™™,占地面积800余亩™™,作为皇子赐园的圆明园™™,不可能超过康熙“避喧听政”的御园畅春园™™。有人认为™™,它的面积600余亩™™,我认为是可信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逝™™,胤禛继位™™,这就是雍正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进行扩建™™,“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同年八月二十七日™™,雍正驻跸圆明园™™,并发布上谕:“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五代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将近一百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认为:“泉货本流通之物™™,财散民聚™™,圣训甚明™™,与其聚之于上™™,毋宁散之于下™™。”他以“物给价™™,工给值”的方式™™,将国库的存银散到民间™™。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乾隆就在圆明园大兴土木™™,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前面谈到的《圆明园后记》™™,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从以上三个时期可以看出™™,第一时期的圆明园™™,修建时间不到8个月™™;第二时期的圆明园™™,修建时间不到1年™™;第三时期的圆明园™™,修建时间不到7年™™。把三次修建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9年™™。当然™™,圆明园建成以后™™,并不是没有任何工程了™™。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敝™™。”这就是说™™,土木建筑的寿命只有二十年™™。如果出现问题™™,就要进行修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维修™™。这样的工程™™,称为“岁修工程”™™。在修葺的时候™™,个别的建筑也有增建或改建的情况™™。圆明园中的安澜园™™,就是因修葺四十景中的四宜书屋之便™™,“左右前后™™,略经位置”™™,就与浙江海宁陈氏的安澜园“曲折如一无二”的™™。乾隆称这项工程“费不侈而一举两得”™™。它之不同于修建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说™™,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兴修到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被焚™™,圆明园一共存在了150年™™,也可以说经营了150年™™。但是™™,绝不能说修建了150年™™,说修建圆明园用了150年是不符合事实的™™。

圆明园不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是不可能建成的™™,这个说法可靠吗™™?

有人认为™™,圆明园是清王朝鼎盛时期兴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这样一座园林™™,不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是不可能建成的™™。这种看法™™,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大谬不然™™。

首先™™,清王朝鼎盛时期™™,并不只修建了一座圆明园™™。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修建工程结束之后™™,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郑重声明:“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但是™™,乾隆并没有信守自己的诺言™™。此后不久™™,就在圆明园的东邻修建长春园™™,并沿着长春园的北墙修建一组欧式建筑西洋楼™™。后来™™,又将圆明园东南邻的两座赐园并入™™,称为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占地5200余亩™™。与此同时™™,又先后改建和扩建了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了万寿山的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在承德还修建了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这些工程也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其次™™,在清王朝鼎盛时期™™,不只修建了皇家园林™™。乾隆在《日下旧闻考》的《题词》注中说:“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这段文字说明™™,在乾隆时期™™,北京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多达160卷的《日下旧闻考》™™,真实地反映了乾隆年间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天坛、雍和宫、国子监、北海公园以及残存的城墙和城楼™™,都是在乾隆年间建成的™™。这些精品工程™™,都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也是毫无疑问的™™。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全国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建设™™。据统计™™,乾隆时期™™,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即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广州™™,其他的4个城市分别是伦敦、巴黎、江户(东京)、伊斯坦布尔™™。北京、南京等6个城市™™,在当时都是世界一流的™™,参与这些城市建设的™™,肯定也有不少的能工巧匠™™。许多精品工程™™,就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当时的能工巧匠会如此之多™™?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规模空前的建设™™,为能工巧匠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量众多的能工巧匠™™,创造了遍布全国的精品工程™™。如果说全国的能工巧匠都集中到圆明园™™,就无法解释圆明园之外的精品工程是怎样建造出来的了™™。

修建圆明园™™,导致清王朝国库空虚、国势衰落™™,这个说法符合实际吗™™?

有人认为™™,清统治者修建圆明园™™,导致清王朝国库空虚、国势衰落™™。这样的看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清统治者修建圆明园究竟用了多少白银™™?由于史料缺乏™™,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清漪园的修建经费™™,却是有案可查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十七日™™,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等在《查核万寿山等工用过银两折》中说: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遵旨查明具奏事™™。据内务府大臣三和等奏称™™,万寿山自乾隆十五年兴修起™™,至二十九年工竣™™,通共领收过银五百六十九万五千六百三十九两六钱八分五厘™™。万寿山修建工程用过银四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七十二两三钱四分六厘™™,内除各项木植旧料抵银四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两三钱九分三厘™™,实净销银四百四十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等《查核万寿山等工用过银两折》(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

清漪园™™,是乾隆为庆祝生母孝圣皇太后六十岁生日而兴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占地3500余亩™™,是畅春园的三倍多™™,仅次于圆明三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乾隆的造园思想™™。乾隆对清漪园的景色也十分欣赏™™。他在《昆明湖泛舟》一诗中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它是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重点工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清漪园的修建经费™™,可以推定圆明园的修建经费™™。因为™™,圆明园的占地面积小于清漪园™™,清漪园的大体量的建筑却多于圆明园™™,清漪园的兴建时间比圆明园又多了将近一倍™™。所以™™,圆明园的修建经费不会超过清漪园的修建经费™™,即使加上长春园以及嘉庆时曾经大修过的绮春园™™,修建经费也不会超过八百万两™™。而这笔修建经费又是在近一百年中陆续支出的™™,对清王朝的财政又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前面说过™™,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不仅修建了圆明三园™™,还修建了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和避暑山庄™™,在北京和全国的其他城市™™,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尽管如此™™,清王朝的财政情况却越来越好™™。顺治年间™™,每年都入不敷出™™。康熙年间™™,收支基本平衡™™。经过雍正一朝的整顿™™,情况日益好转™™。乾隆即位的时候™™,国库存银已有三千余万两™™,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增加到七千余万两™™,比乾隆即位时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数字™™,相当于清政府两年多的财政收入™™,这时™™,皇家园林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都已经接近尾声了™™。说清统治者修建圆明园导致国库空虚、国势衰落是没有根据的™™。

关于圆明园的传言还有很多™™,这些不实之词有如重重迷雾™™,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不仅误导了群众™™,而且影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现在是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尊龙网站手机下载】